塔山虎将吴克华:年轻时曾想当“逃兵”,母亲被敌人斩首
塔山,这个原本只是锦西东部小村的名字,如今因为通往锦州唯一的道路穿越其间,竟成了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,“得塔山者得锦州”。这个小村庄,虽既无塔又无山,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激烈的战争篇章。
在国共内战中,塔山成为了国军夺取锦州、争夺东北的必争之地。为了夺下塔山,国军调动了庞大的10万重兵,准备进行一场海陆空立体战争。在这场战争中,东野总部派遣了能攻善守的吴克华率领四纵,承担起阻击任务。
吴克华,生于1913年,出身贫苦农家,幼年丧父,13岁挑起了养家的担子。在革命的浪潮中,他投身于革命洪流,与方志敏等人一同打土豪、斗地主。1930年,吴克华进入方志敏创办的信江军政学校接受军事政治培训。初入学校,他曾一度想要逃离,但方志敏的谆谆教诲让他坚定了留下的决心。
展开剩余68%在学校,吴克华经历了一次枪丢失的不幸事件,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对待阶级敌人不可麻痹大意的重要性。这个小小的教训,成为他日后在战场上不可或缺的经验之一。
1930年10月,蒋介石发动第一次“围剿”,吴克华的家乡成为重点进攻目标。他的母亲,罗香莲,因为拒绝投降而被敌人残忍杀害。这场悲剧让吴克华深感家国情怀,也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注入了更深的坚定和决心。
走马江山,吴克华经历了十余年的戎马生涯,先后担任过连长、参谋长、旅长、师长。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他已成为东野四纵的司令员。而在这漫漫战路中,他遇到了一场被后人铭记的战役——“塔山阻击战”。
1948年9月12日,辽沈战役打响,第一战即是对锦州的进攻。塔山,作为两军进攻的必经之地,成为了争夺焦点。吴克华奉命防守塔山正面阵地,面对敌军10万大军的猛攻,他带领的四纵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。
在塔山阻击战中,吴克华深谋远虑,通过对地形的精准分析,合理布置了防线。敌军的海空支援、军舰、飞机、重炮轮番轰炸,我军的工事被摧毁,人员伤亡惨重。然而,四纵士兵们却英勇顽强地捍卫着阵地,硬是顶住了12个师的猛攻,最终歼敌6117人,坚守阵地寸土未失。
在这场惨烈的阵地防御战中,吴克华的指挥才能和坚毅品质得到了充分展现。塔山阻击战成为我军战史上规模最大、时间最长、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,塑造了“塔山英雄团”等功勋团体。
然而,最让吴克华铭记的是战友们的牺牲。在他生前的遗愿中,他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塔山,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。1988年,吴克华将军的家人亲手完成了这一遗愿,将他的骨灰撒向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。
吴克华将军,一生都未忘记在塔山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友。这场战斗,成为了他军旅生涯的巅峰之作,也是他坚守信仰、守护家国的生动写照。吴克华的家乡也在他的母亲墓前塑起了一尊将军戎装像,让将军永远守护着家乡的人民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塔山阻击战成为一座丰碑,记录了一代英雄的壮丽篇章。这个小村庄,因为一场战役,被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,见证了一个平凡农家子弟,经历磨难,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将领的传奇经历。
发布于:天津市